长久以来,慈安被慈禧的光环所遮掩,总是被误解成一个可有可无、老实无用的窝囊太后。其实,历史上真实的慈安太后,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,她的政治才华绝不逊于慈禧,倘若不是英年早逝,她也许会改写晚清的历史。
清慈安太后,钮祜禄氏,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,奕詝登极前,便是侧福晋。嫡福晋萨克达氏在咸丰登极前去世。咸丰帝登极,先将侧福晋钮祜禄氏封为贞嫔,后晋为贞贵妃,咸丰二年(1852年)册封为皇后。慈安太后从受册封为皇后起,虽然曾短暂居住在西六宫区的长春宫,但从同治亲政,到光绪七年(1881年)暴崩,钟粹宫是慈安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居住宫院。同治帝曾到钟粹宫慈安太后前,陪侍午膳。
慈安皇后在咸丰十年(1860年),随帝逃往避暑山庄。转年(1861年)七月,咸丰帝死,她为未亡人,年二十五岁。载淳继位,就是同治帝,两宫并尊:尊慈安为“母后皇太后”、慈禧为“圣母皇太后”,加以区别。因慈安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,俗称慈安太后为“东太后”;慈禧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,俗称慈禧太后为“西太后”。
慈安太后有三件事被历史记忆,也被后世关注:
劝谏咸丰
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,咸丰皇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,自己又不能力挽狂澜,无奈之下写下“且乐道人”四个字,并让人悬挂在寝殿内。“且乐道人”传达出皇帝的自暴自弃,大臣和妃嫔们看到皇帝如此颓废,都心急如焚,却没有一个人敢去劝说。唯独慈安听说此事后,苦口婆心地劝说咸丰皇帝,命人把字幅取了下来。
垂帘听政
两宫太后垂帘听政。同治帝继位年的十一月初一日,明清政治史上发生一件大事:“两太后御养心殿,垂帘听政。”这不仅是改变清朝祖制,而且是明清皇朝史上的空前之举。
诛杀安德海
在诛杀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一事上,慈安更是显露出非凡的决断力。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宠信,胡作非为,肆无忌惮。朝中大臣,甚至连同治帝都惧他三分。一时间,安德海志得意满、势焰熏天,他一个太监,竟然张灯结彩,大摆酒宴,正式迎娶徽班美人马赛花为妻。对于安德海的所作所为,慈安从来都是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没有表示过半点不满。她忍而不发,耐心地等待着安德海自寻死路。
清朝祖训规定:太监不得出宫,犯者杀无赦。得意忘形的安德海,将这条铁律忘得一干二净。公元1869年8月,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,获得许可后,他一路招摇,途经山东境内时,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。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,虽然慈禧有意袒护,然而早已忍耐多时的慈安“立命诛之”。慈安太后下令杀掉安德海后,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,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。小事不在乎,原则绝不让,这就是慈安。慈安的存在,对慈禧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。
慈安之死
公元1881年春天,慈安突然崩逝于钟粹宫,终年45岁。
慈安的死,死得突然。《清史稿·德宗本纪》记载:光绪七年(1881年)三月“辛未(初九日),慈安皇太后不豫,壬申(初十日),崩于钟粹宫”。人们传说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慈禧害了一场大病,据说是患“蓐(r)劳”,《王力古汉语字典》说:“蓐,孕妇生产。”医生薛福辰“说假病、下真方”,用补药,效果好。慈禧病愈,慈安知道慈禧失德,仍置酒感悟她。慈安保存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——内容是如果慈禧跋扈,就用此谕诛之。慈安把这份手谕给慈禧看了,又当着慈禧面烧了。慈禧对慈安的举动既惊讶又感动。数日后,慈禧请慈安到长春宫,拿出点心招待慈安。慈安有午睡醒后吃点心的习惯,就吃了点心,连说:“好,好!”慈禧说这是她娘家送来的。
过了几天,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。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点心后,腹痛恶心,遽然死去,年四十五。慈安死后,没等娘家人来就入殓,更加引起人们的猜疑。常言道: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慈安太后死因悬案,给后人留下点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