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从郑板桥蒲松龄的遭遇看古代科举考试的残酷(2)

来源:小编整理 分享

蒲松龄

看起来,蒲松龄已经够惨了,但还有比他更惨的:清朝时安徽的一位老秀才,一共参加了二十四次乡试,但最终还是没能中举。乡试三年一次,这位老先生光是参加乡试,就用去了七十二年光阴,到最后一次参考,已是年近九旬。想想真是一把辛酸泪。

客观来说,在创立之初,科举制度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。至少,它让出身寒门的下层子弟看到了希望,可以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可以打破阶层板结,促进各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。用更通俗地话来说,就是可以凭借个人奋斗实现屌丝的逆袭,迎娶白富美,登上人生巅峰。

最初的科举制度,也是真的可以选出优秀人才的。比如唐朝时,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城楼上,看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时,曾经兴奋地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: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!”

但是到了后期,尤其是明清时,科举考试就开始就变味了。“八股文”的考试模式,让很多考生变成了只知道“之乎者也”的书呆子。即使原本是个人才,经过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这一圈蹂躏,也基本就洗脑成功,变成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了。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呢?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。

精彩推荐

热点资讯

电话恐惧症是什么样子的?电话恐惧症7大症状看看你又没

健康养生

健身也会有坏处?不小心养成这些“心理”就会被健身绑架了!

健身塑形

你必须知道的9个口罩技巧 让你不再为佩戴口罩感到烦恼

热点资讯

香港高街鬼屋灵异事件 这里是地狱与人间的出入口(香港最阴之地)

奇闻趣事

10个坑了我们好多年的电子产品误区,原来这些听说回来的都不是真

男人杂谈
查看更多

名人资料

查看更多

美女美图

查看更多